穿梭康德迷宮:海外學子在德國攻讀哲學的試煉與凱旋
- tinchichan

- 2024年7月2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在德國大學神聖的殿堂裡,黑格爾和尼采的幽靈似乎仍在徘徊,海外學子們發現自己正在展開一場西西弗斯式的探索,既要精通大陸哲學的奧妙,又要駕馭德國學術生活的錯綜複雜。
第一個赫拉克勒斯式的任務?征服德語本身。這些滿懷抱負的哲學家們不僅要應付日常用語,還得與學術文本中晦澀難懂的散文搏鬥。彷彿卡夫卡親自設計了課程,每個段落都是一個語言puzzle box。
文化適應則是另一個待解的戈爾迪之結。德國學術界的潛規則——一個視準時如信仰、直接批評被視為尊重的世界——常讓許多國際學生感覺自己誤入了一集特別令人費解的《黑鏡》。
學術標準?嚴格二字遠遠不足以形容。德國大學對學術自主的期望之高,恐怕連最獨立的美國研究生都會為之卻步。在這裡,牽手指導如同海德格爾《存在與時間》中的明晰句子一樣罕見。
還有那官僚主義的奧德賽之旅。應對簽證程序猶如蒙眼解魔方,而破解德國醫療保健系統更可堪比一篇博士論文。
經濟壓力為這哲學千層蛋糕又添一層。儘管學費相較美國大學可謂便宜,但德國城市的生活成本足以讓最節儉的學生也深諳存在主義的焦慮。
然而,對於那些堅持不懈、學會在掙扎中尋找美、在瘋狂中尋找意義的人來說,回報是深遠的。他們不僅對哲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還獲得了關於生活本身來之不易的智慧——一種跨越國界、超越文化的智慧。
最終,這些國際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哲學——他們在活出哲學,以蘇格拉底本人都會認可的方式探討身份、知識和存在的問題。畢竟,這不正是哲學的要義嗎?


留言